从国内看,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而高质量发展旨在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把推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身心健康和后代生存环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在发展中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粗放式发展不能有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发展阶段的转变使共同富裕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经济增长的环境问题,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与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粮食、安全、交通、供应链等造成冲击,给世界发展蒙上阴影。
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系统部署。我国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深海、深空、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大飞机制造取得重大突破。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
经济实力此消彼长,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年均增长6.7%,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上升到18.5%,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总之,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斗争,敢于斗争,战胜任何挑战和困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比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都是系统性、重塑性的。第五,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这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十九大以后部署的新的改革任务接续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艰巨。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很繁重,但千头万绪,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亿千瓦,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
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整体,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这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物质、科技、社会和制度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很繁重,但千头万绪,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
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发展安全问题,单列一部分专门部署,是对两个随时可能的积极应对。十年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并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物质、科技、社会和制度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
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五方面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良水体比例在10年间提高23.3个百分点,2021年达到84.9%。
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十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十年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城镇化率1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64.7%。
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国PM2.5浓度从2015年(当年才有监测数据)的4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十年来,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